快捷搜索:  

作事超负荷待遇偏低 护士(Nurse)缺口啥时能堵上

"作事超负荷待遇偏低 护士缺口啥时能堵上,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文笔优秀,让人容易理解。 "

编者按

5月12日,世界护士(Nurse)节。今年(This Year)我国护士(Nurse)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Nurse)队伍,优化护理服务”。

护士(Nurse)是维护和保障国人群众(Masses)生命安危和身体健康(Health)的重要力量,加重护士(Nurse)队伍建设是推动卫生健康(Health)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助力健康(Health)祖国建设战略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然而现实中,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待遇差、职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困扰着护士(Nurse)群体,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护士(Nurse)数量缺口巨大。

在世界护士(Nurse)节来临之际,法治经纬版聚焦护士(Nurse)群体之惑,探索解决之策,敬请关注。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Evening),只要上班,手术是一台接一台,马不停蹄。”首都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护士(Nurse)李沐(化名)这样描述她的日常工作状态。

为什么这么忙?除了工作本身需要之外,在她看来,科室缺人是主要原因——本应配备40名左右护士(Nurse)才能满足日常轮换,目前(Currently)却只有20多名。

这种现象在很多医院都存在。多名护士(Nurse)接受《法治日报(Daily)》记者采访时说,她们(They)那儿的护士(Nurse)数量普遍“不够用”。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增加护士(Nurse)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但从我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医护比还不到1:1.2,注册护士(Nurse)数量缺口巨大。造成这一缺口的原因,除高强度劳动外,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尊荣感不强也导致一些护士(Nurse)选择离职。

受访教授建议,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士(Nurse)的待遇,提升职业尊荣感,提高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支出,重新拟定护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自费护理标准和医保目录护理标准,让护士(Nurse)劳动付出与所得相匹配,把护士(Nurse)编制配备落到实处。

科室护士(Nurse)配置不足

活多人少忙不过来

今年(This Year)是李沐在护理岗位上的第20年。在她的印象里,如今只要走进科室,就意味着接下来的12个小时都是忙碌的,加班加点是常态,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总会有等着做手术的病人。

5月9日晚上(Evening)8点,刚结束一天工作的李沐接受记者采访时,看上去疲惫至极。她告诉记者,自己上班的时间为早上(Morning)8点至下午(Afternoon)4点半,但很少按点下班:

早上(Morning)7点10分左右,她提前赶到科室,根据当天的手术安排准备手术用药和耗材,其中的重点工作是检查毒麻药品名称和剂量,作为严格管制药品,一点都不能出差错。

8点,和夜班同事交接班,接班后,根据医嘱与药房核对手术用药特别是毒麻药品,接着把当天每个手术间需要用到的毒麻药品包交接到每一个主刀医生(Doctor)手里,主刀医生(Doctor)签字核对。

分发完手术用药,她开始巡台,就是到每个手术间帮助开台,做好手术间的后勤保障,确保手术需要的器械、药品、耗材等到位且充足。在各个手术间转一圈,差不多一个小时。

在医生(Doctor)做手术期间,她还得和药房对接手术用药使用情况,领耗材、转接病人、随时关注手术间需要。

中午(Noon)12点左右,麻醉科订的盒饭送到,因为各个手术间的手术不能停,所以大家分拨吃饭,确保手术间有需要时能及时供应上。手术间的医生(Doctor)护士(Nurse)则只能在手术做完后吃饭。

匆匆吃完盒饭,她立即投入工作,准备下午(Afternoon)的手术药品,同时将暂时不用的毒麻药品锁进保险柜里,入柜时双人核对。

再去库房清点手术耗材,与药房核对手术用药,接收并核对药房送过来的普通药品,到各个手术间巡台,看手术过程是否平稳,手术耗材是否足够……

回到工位时,时针已经指向下午(Afternoon)5点,夜班同事已经到岗接班,但本该下班的她还没有结束工作。她开始核对从手术间送回来的手术药品、耗材和毒麻药品包,特别是毒麻药品包,同样需要仔细交接,再双人核对后放进保险柜里。

忙完这一切,到了下午(Afternoon)6点左右,李沐还要再去手术间巡台,当天白班的6个手术间,有4个仍在手术中,她要问同事需不需要安排订晚饭。

做完这一切后,她在科室换下工作服,满脸倦容地离开医院。此时已经晚上(Evening)7点多了,12个小时转瞬即逝。

“我们(We)科太缺护士(Nurse)了。”李沐感叹道。

在首都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陈女士也吐槽,她所在医院某科室同样缺人,病房共20多张床位,护士(Nurse)最多时也只有10名。

“病房常年有十七八名患者,我们(We)上夜班时,忙得团团转。”她说,上夜班是从头一天下午(Afternoon)4点半到第二天早上(Morning)7点半。接班后,先转一圈病房,接着根据医嘱给患者发药,重点关注有特殊需要的患者用药,比如安眠药、降糖药等,然后是写护理记录单,这些工作忙完,差不多就到了后半夜,还要按时巡查病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天津某医院的杨女士每个月上10至11个夜班,一晚上(Evening)看护住院病人近40名,值班护士(Nurse)只有两名,“想转一圈病房都没空”。

她所在的科室有50多张病床,根据我国卫生健康(Health)主管部门的要求,床护比(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Nurse)之比)不得少于1:0.4。这意味着,科室得增加多名护士(Nurse)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上一晚上(Evening)班,又忙又累,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杨女士说,她值主夜班,为病人测血压、血糖,输液、发药,一轮下来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新接收病人,都要走接收程序;有的病人刚做了手术,需要定时查看身体情况;有的病人突然心脏感觉不舒服,要赶紧通知医生(Doctor)……”

有人转岗有人离职

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忙碌、待遇不高、流失率高。”回忆起自己在呼吸科工作的经历时,广东省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杨怡(化名)仍然感慨万千。

杨怡今年(This Year)30多岁,已经在这家三甲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

彼时,本科毕业的她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这家三甲医院录用。当被问及想去哪个科室时,满腔热情的她说“哪个科室需要就去哪个科室,不怕忙碌”。最终,她被分配到呼吸科。

呼吸科是一个三班倒的科室,病人比较多,还有病房,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作为护士(Nurse),需要在治疗室、护士(Nurse)站、病房之间来回穿梭。

呼吸科除了有普通病房之外,还有很多病危、病重的患者,所以设置了类似重症监护室的病房,住进呼吸科病房的病人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就要直接插管抢救。因此,杨怡除了在普通病房做一些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突发性的抢救工作。

一次上夜班,凌晨时分,有个病人突然呼吸衰竭,医生(Doctor)立即安排进行(Carry Out)抢救,一直到早上(Morning)七八点也没有抢救过来,随后宣告病人死亡。杨怡接着书写护理记录,与护士(Nurse)交接班,等忙完已经临近中午(Noon)。而她本来已经提前买好了那天回老家的车票,结果(Result)错过了。

“白班正常下午(Afternoon)4点多下班,但经常拖到晚上(Evening)六七点,夜班本来次日早上(Morning)8点下班,但拖到12点都下不了班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杨怡说。

不上班的时候,杨怡还要备班——虽然在家休息,但随叫随到,科室一旦有紧急事情,就要立刻赶回医院。有一年大年三十,她正吃晚饭,突然接到科室电话,有紧急抢救工作,科室忙不过来,她放下筷子立即赶回科室。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怡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呼吸科的工作强度和夜班频次,再加上有家庭需要照顾,便申请转到了别的科室。

目前(Currently),和她差不多时间进入呼吸科的多位护士(Nurse),仍然留在呼吸科的只有3人,其他人可能者转岗,可能者离开了医院。

工作多年之后,杨怡仍是主管护师,“在我们(We)这样的三甲医院,职称晋升比较难,既需要工作年限,又需要研究成果,还要求工作业绩等。即使全部满足这些条件也未必能晋升,因为还有指标限制”。

在首都一家三甲医院同样从事了10多年护士(Nurse)工作的韩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说,原来自己在ICU当护士(Nurse),病人多、护士(Nurse)少,经常是先上一个大班(24个小时),下班后不能直接回家,要在科室专门腾出的一间宿舍里休息几个小时,再接着上一个小班(8个小时),才能下班回家。

“这么多年都没有增加护士(Nurse)数量,相反有不少护士(Nurse)因为工作太繁重而调离临床一线,甚至离职。”韩女士说,后来她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压力,也转岗到了医院的另一个科室。

提高待遇尊重护士(Nurse)

保障队伍良性发展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增加护士(Nurse)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2023年6月,我国卫生健康(Health)委员会、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重护士(Nurse)人力配备。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护理工作量和技术风险要素等科学合理配置数量充足的临床护士(Nurse)人力。

但2023年国民经济(Economy)和社会(Society)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注册护士(Nurse)563万人。

在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University)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看来,这说明我国的护士(Nurse)缺口数量非常大。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全国护士(Nurse)缺口接近400万人。

姚淮芳调研发现,医院目前(Currently)的护理资源难以满足患者需要,护士(Nurse)应对医疗护理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让护士(Nurse)承担患者的生活(Life)护理职责。按照我国卫生健康(Health)主管部门要求,医院床位数与护士(Nurse)比应不低于1:0.4,即一个病区如有40张床位,护士(Nurse)应不少于16人,但现在很多医院的护士(Nurse)配备基本低于这个数。有的医院病区有几十名患者,仅有两名护士(Nurse)值夜班,“护士(Nurse)跑不过来,有时候甚至不敢新收病人”。

在姚淮芳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护士(Nurse)从业人员不足。护士(Nurse)职业比较辛苦,尤其是经常要值夜班,接触病人也最多,如新冠疫情期间护士(Nurse)被传染的风险最大,平时也有一些潜在被传染的风险,再加上护士(Nurse)工资待遇偏低,和患者接触过程中经常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大批从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Students)没有从事护理行业。另外,医院护士(Nurse)选择离职、转岗现象有所增多,加重了护士(Nurse)短缺。

另一方面是护士(Nurse)编制不足。目前(Currently)几乎所有医院都没有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设立护士(Nurse)岗位编制,在财政对医疗的整体支出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护士(Nurse)人员增加,护理范围扩大,护理质量提高,相应的护理收费标准没有配套出台,如果在扩大护士(Nurse)编制而收入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医院经营状况可能将出现困难,这可能是医院不愿增加护士(Nurse)编制的主要原因。

祖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认为,我国护士(Nurse)人力资源长期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护士(Nurse)的收入和其所承担的工作量、工作风险不成正比。护士(Nurse)的工作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Life)护理和医疗护理,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工作量大且辛苦,待遇却不高。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的工资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比较低,导致护士(Nurse)队伍对自己的职业评价不高。

在邓利强看来,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不可可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直接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并没有在医院的管理中体现出来,对很多医院来说,教授、硬件设施、医疗设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很难见到医院把护士(Nurse)的配比作为评价指标。医院在偏向引进医疗人才的同时,忽视了护理队伍建设,有的医院甚至以聘用可能劳务派遣的方式用护士(Nurse),影响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还有受访教授认为,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察仍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

姚淮芳建议,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士(Nurse)的待遇,呼吁社会(Society)尊重护士(Nurse),提高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支出,重新拟定护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自费护理标准和医保目录护理标准,让护士(Nurse)的劳动付出有所回报,把护士(Nurse)编制配备落到实处。

邓利强认为,增加医院护士(Nurse)数量,前提是提高医护人员特别是一线护士(Nurse)的待遇。目前(Currently),《护士(Nurse)条例》足以解决护士(Nurse)的定位、护士(Nurse)的权利义务问题,重要的是医疗机构落实《护士(Nurse)条例》的规定,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保障护理人员的待遇。

姚淮芳则提出,可以参考教师法、医师法,《护士(Nurse)条例》也应该上升到护士(Nurse)法,更能为护士(Nurse)队伍提供长期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法治日报(Daily) 记者 陈磊)

夜班,病房,科室,护士(Nurse),耗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774) 踩(80) 阅读数(6767)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